返回栏目
首页综合 • 正文

月满人圆:为何中秋节才是中国真正的“情人节”?

发布时间:  人气: 次  作者:编辑

“七夕节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情人节。”不久前,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论断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长期以来,七夕因“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而广为流传,但在今天的不少专家看来,这个日子其实是女子乞巧祈福的日子,强调的是手艺与智慧,而非爱情的长久承诺。

记者注意到,随着社会对婚恋节日归属的讨论日益增多,婚恋行业的新锐力量——“月老儿平台”就曾在近日公开倡议:应将中秋节确立为“华人情人节”。月老儿平台负责人李总编坚定地认为:“中秋节的核心意象是‘团圆’,这与爱情追求的‘相守与圆满’天然契合。相比之下,元宵是缘分节,强调初见和相识;七夕是乞巧节,强调女子祈福;唯有中秋,才真正与爱情的终极目标一致。”

在文化史的脉络中,月老儿平台的想法明显得到了不少专家的印证。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戴望云告诉记者:“中秋与爱情的结合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周礼》里有‘中秋夜迎寒’的祭月传统,少女月下许愿祈盼佳偶;明代北京盛行‘走月’风俗,少女月下徘徊,寓意寻觅良缘。这些历史民俗都反复说明,中秋节不仅是团圆节,更承载着人们对爱情的寄托。”

在社会学层面,中秋作为情人节也有着现实意义。社会学专家张维清分析:“爱情不是孤立的两个人,而是家庭、社会的一部分。中秋的‘团圆’正是爱情最重要的考验:能否获得家族祝福、能否在团圆宴上并肩而坐,这本身就是感情能否长久的文化检验机制。”

月老儿平台负责人李总编在采访中补充道:“正是因为中秋节有这种社会化的属性,所以它能够引导年轻人更加理性地审视情感关系。它会自然过滤那些无法被家庭、社会认同的虚假爱情,让恋爱回归庄重和责任。”

在婚恋研究领域,也有专家对比分析了节令功能。济南市婚庆和庆典委员会秘书长、婚俗文化研究学者刘永波认为:“春节是家族大团圆,元宵是相亲结缘,清明是祭祖追思,端午是青年竞技,七夕是女子乞巧——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文化使命。中秋节的‘人月两圆’,无论在象征意义还是社会功能上,才是爱情最契合的节日。”

记者了解到,将中秋作为“华人情人节”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认可,不仅是节日功能的延展,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李总编总结说:“西方情人节以玫瑰和巧克力为象征,更多是消费主义的产物;而中秋节的爱情内涵,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庄重与纯粹。它能让年轻人通过‘人月两圆’的意象,理解爱情的忠贞与责任。”

随着中秋临近,这一话题在社会上持续发酵。记者感受到,一个新的共识正在逐渐形成:让爱情在明月下被见证,让团圆与相守合二为一,这或许才是属于华人的浪漫。

愿参与倡议的朋友请在评论区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