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家庭和睦的关键,往往始于父母与子女间的良好沟通。父亲作为家庭的重要支柱,其言语的力量,更是对子女的成长和家庭的氛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社会,和父亲好好说话,竟成了一种奢侈。冷漠、躲避、不耐烦等负面态度充斥在父子交流中,传统中应有的沟通、引导与鼓励却难得一见,实在令人痛心。
回望古典文化,古人早已为我们树立了父亲温和言语、智慧教导的典范。《颜氏家训》中,颜之推以平和亲切的笔触,向子孙传授为人处世之道。他没有高高在上地严厉训斥,而是循循善诱,用温和的语言讲述道理,让子孙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这种言语间的关怀与教导,不仅维系了家族的和谐,更让良好的家风得以传承。又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般语重心长的话语,对儿子进行劝诫与引导。字里行间满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没有丝毫的呵斥与不耐烦,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激励着后人不断修身养性,追求高远的志向。
和父亲的好好说话,意义深远。温和的言语是沟通的桥梁,能拉近父子间的距离,让子女敞开心扉,倾诉内心的想法与困惑。如此一来,父亲便能及时了解子女的成长状况,给予恰当的引导。鼓励的话语更是子女成长道路上的动力源泉,一句肯定、一声赞扬,能让孩子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挑战。而允许犯错、给予宽心的言语,则能让孩子在挫折中汲取经验,不再因害怕犯错而畏缩不前。
反观当下,部分父亲忽视了好好说话的重要性。冷漠、躲避的态度,让子女感受不到父亲的关爱;恶语呵斥更是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在亲子间筑起一道高墙。长此以往,不仅家庭关系变得紧张,更可能影响孩子的性格与心理健康。
我们应当从古典文化中汲取智慧,学习古人父亲的言传身教。父亲们要意识到,好好说话并非道德束缚,而是爱与责任的体现。用温和的言语沟通,以鼓励的话语引导,给予孩子宽容与理解,让家庭充满温暖与爱意。如此,方能传承古人的智慧,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让父子关系更加亲密融洽,让子女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 。
(作者;刘新民,中共山西党史学会副秘书长,新华在线网特邀顾问,三晋文化研究会汉文化研究专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