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文化 • 正文

文心涵濡——书法家黄朝作品欣赏

发布时间:  人气: 次  作者:消息

黄朝艺术简介

学术背景:

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副主席

现任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重要奖项:

首届“先锋杯”全国书法大赛铜奖

湖南省直机关书法比赛一等奖

全国第六届装帧艺术评奖铜奖(《湖南侗族风情》整体设计)

荣誉称号:

2015年 获“湖南十大青年书法家”称号

重要展览:

2018年 在北京印刷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

2021年 入选湖南省书法晋京展

入选2024年、2025年北京大学文化书法学术提名展

入选“孝行天下·埇桥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中书协主办)

入选“长征颂·安华杯”全国书法作品展



文心涵濡——记书家黄朝

肖纪波(博士后,任职中国国家画院)

暮春的湘江之畔,细雨初霁。访黄朝先生于城南“尚凡居”,但见满室墨香氤氲,四壁云烟缭绕。主人布衣素履,正俯身研墨,那专注的神情,恍若老农在晨曦中侍弄着他心爱的禾苗。这便是那位自称“朝哥”的书家,其斋名“尚凡”二字,恰似他半生写照——在寻常处见真章,于平凡中求至味,将文心化入毫端,让翰墨涵濡性灵。

黄朝研墨的手势极缓,墨锭在端石砚上徐徐画着圆弧。“幼时在耒水畔,母亲总在煤油灯下讲外公的故事。”他的声音温润如砚中墨液,“那位毕业于上海美专的老人虽未亲授笔法,却留下一句话——书法如种地,急不得。”这句朴素的教诲,如同湘南丘陵间的稻种,深植于少年心田。此后四十余载,他在砚田躬耕不辍,竟将农耕文明中的节气哲学、天地韵律,都化作了笔墨间的呼吸节奏。

观其临《石门颂》,但见枯润相生,气韵沉雄。他说此帖如湘西群山,须得“行走其间”方能得其魂魄。昔年为摹其中一波三折的笔意,他三赴石门,在摩崖下坐卧旬日,晨昏观察石纹在光影中的变化,直至将那千年风霜、岁月沧桑尽数收归笔底。这般执着,令人想起湘乡先贤“结硬寨,打呆仗”的拙劲,看似迂拙,实则是通往艺术堂奥的必经之路。

然黄朝之“拙”,非固守一隅之拙。其案头《十七帖》与《怀素自叙帖》并置,右军法度与狂禅意趣本如水火,在他笔下竟成奇谐。尝见其以《勤礼碑》之骨格,写《祭侄文稿》之情致,颜鲁公的悲怆经他化解,少了几分激越,多了几分湖湘士人“打落牙齿和血吞”的隐忍。这种独特的交融,或许正源于其双重身份的淬炼:既是田野里摸爬的农家子,又是浸淫文脉的出版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在他的笔墨中相融相生。

最见其文心涵濡之功的,当属小行书。某日秋窗听雨,他展纸默写《兰亭序》,不效时人追求流美,反将八百里洞庭的苍茫气象化入其中。笔尖时如轻舟过苇,时似浊浪排空,待到“死生亦大矣”句,竟戛然停笔,望着窗外潇湘雨雾喃喃:“王右军当年曲水流觞是雅趣,我们农人插秧时,也在水中看见云天。”这种将经典平民化的尝试,在临《书谱》时尤甚。他摒弃书斋式的精摹细写,反以放鸭少年的活泼笔意入书,孙过庭的玄妙论说在他笔下成了可触可感的田畴阡陌。

近年黄朝愈见沉潜,作品里渐少技法的炫弄,多的是对生命本真的叩问。某幅手札中偶然滴落的墨渍,他留着不补,说“如稻田里的稗草,也是生机”;某次展览故意选用湘西土纸,糙砺的纤维咬住墨色,竟生出金石难及的朴拙。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尝试,实则暗合湖湘文化“纳大千于毫芒”的气度,更是文心在长年涵濡中自然流露的真性情。

临别时夜雨初歇,他正在修补一方破砚。灯光下弓背的身影,恍若老农在晚稻田间拾穗。忽然记起他某篇文章中的句子:“我永远是个在笔墨中寻找故乡的游子,外公的钢笔与母亲的纺锤,同样是我的法帖。”

归途车过湘江,但见星城灯火倒映水中,恍如万千墨点滴入历史长河。想起曾国藩家书所言:“读书变化气质,诗文陶冶性灵。”黄朝这位从湘南田垄走出的书家,正是以锄禾的姿势执笔,在宣纸上耕种着他的精神原乡。那些深深浅浅的墨迹里,既有碑帖的森严法度,更有泥土的永恒芬芳。文心在岁月的涵濡中渐渐丰盈,终化作笔下万千气象,这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书论(行书138×69cm)


王维诗二首(草书 90×70cm)


元亨利贞(行书 180×45cm)


古诗二首(草书 69×69cm)


厚德怀仁(行书 180×45cm)


笃行致远(行书 138×34cm)


苏东坡诗(行草 138×34cm)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聘书查询   |   品牌人物查询

    Copyright 2018-2028 华人财经网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18053781号-1

    苏公网安备:3208120200023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