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曰:“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天地之道体现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这与尘间“熙熙攘攘利益来往”者正好相反,宇宙之道在于平衡调和万事万物的能量分布,大道的作用就是在阴阳之间济弱抑强,使之和谐共生荣。东方文化虽说万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主骨文化由儒家、道家及佛家等三家思想组成,其中道家之《道德经》、佛教之《金刚经》及儒家之《易经》的哲学高度几乎都是世界哲学的天花板,即皆达宇宙本体之"空性论"!但三者差异就在于其关注对象不同!儒家思想是世间法,关注尘俗中的人伦关系及其秩序构架;佛家思想属于出世法,关注人类如何通过修行而摆脱尘缘羁绊;道家思想则属于"入世出世"兼顾法,即可入世治国平天下亦可出世修行羽化成仙,故而道家的思想核心"无为而无所不为",入世则"有",出世则"无",无中生有,有复归无,有无相生,内外相承。
宇宙的本质是真空妙有,空无就是能量守恒,妙有就是物质显化。所以这个"空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充满无数能量微尘,随心由德而显化,所以易经称之曰厚德载物。量子科学已经证实,百分之九十五的宇宙以暗能量、暗物质的形式存在,而且我们用当今人类的一切科学手段都难以观察到它的存在,更难捕捉它们的痕迹。《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从无极到太极(即道生一,佛教称之一真世界或华藏世界),这是由暗物质向一团能量混沌之气的转化过程,一生二,即是太极生阴阳,阴阳相冲便生出负阴抱阳的合和之气,这就是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所以明物质世界与暗物质世界其实是阴阳两界天。整个宇宙世界就是由"无"中生"有",而"有"在其缘尽时又复归于"无",如果站在宇宙生生灭灭的角度,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能量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能量。故而《道德经》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对于无中生有,《心经》则更直接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有无不二,就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想象广袤无垠的天空中,会变幻出云雨冰雪五彩奇虹,也会变幻出日月星辰,万事万物,这就是无中生有的典型写照。
人之悟性来自空性!只有放空心灵,才能包容天地。悟性只有达到一定高度,生命才具有了辨别真伪的能力!天下一切思想,是否符合天道,一观便知。道是什么?是宇宙本体、万象之形及万物运动规律的结合体。道生万物,而万物亦将复归于道,反者道之动。我们的眼睛观察到的方向属于术的变化,而道却正好相反,犹如弹簧,我们压制它的力量属于术,弹簧的反弹力,就属于道,弱者道之用,道总是帮助弱者一方,来济弱抑强,以扶持弱者达到与强者的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所以,宇宙空间中日月星辰井然有序地运动,是道的力量在维持一种平衡!我们若想借助道的力量,就必须将自己置于偏弱一方,包括权势,也包括财富,也包括做人,因为谦受益,满招损。道的力量是无形的,但它的的确确存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绝对真理!哀兵必胜,而骄军必败,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回首三国演义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岭之战,无不是弱者借助天道之助以弱胜强!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失败,本是被"道"打倒的,而不是被对手打败的。一切穷通富贵,兴极衰亡,非是人祸,而是天灾!
《易经.谦卦》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道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所以谦尊而光,卑不可逾。道,虽然帮助弱者实现与强者的平衡,但弱者一旦强过对方时,道就反而帮助对手了。道在哪里?道在自然中,道在民心中,道在中庸中。道助弱者,所以智慧的将帅师出有名讲究道义,从不炫武扬威;智慧的家庭悯贫恤寡,乐善好施,从不以强凌弱;而真正的智者,总是谦逊彬彬,大慧若愚,从不戏谑凡夫。因为大智之人完全懂得到如何获取"道"力支持,并永生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