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 商业 生活 文化 书画 公益 阅读 教育 科技 娱乐 专题 图片 关于我们

秋阳暖病房,“齐”心待重阳

九月的盱眙,秋意像一层薄纱,悄无声息地漫过天泉湖的水波,漫过淮河岸边的芦苇,也漫过了盱眙县中医院住院部 13 楼的玻璃窗。阳光穿过云层,在走廊的瓷砖上投下长长的光影,带着秋季特有的清冽与温柔,却比往日多了几分暖意 —— 这暖意,来自退休职工齐开梅穿梭在病房里的身影,来自她为两位素不相识的老人端起的那杯温水,来自她握着老人枯瘦的手时,眼里流淌出的、比秋阳更暖的光。

一、18 床的晨光:从孤独到热闹

13 楼 18 床的朱文华,总在清晨五点半左右醒来。糖尿病带来的乏力感,让他连抬手拉一下被角都觉得费力。病房的窗帘拉得严实,只有一丝光线从缝隙里钻进来,映着墙上挂着的输液袋,一滴,又一滴,敲打着寂静的清晨。子女在外地工作,每次视频通话,他都强撑着精神说 “挺好的”,挂了电话,却只剩空荡荡的病房陪着自己。这样的日子,从他住院那天起,就成了常态。

直到齐开梅的出现,像一缕突然照进病房的晨光。

第一次见到齐开梅时,朱文华正靠在床头发呆。她提着一个小小的保温桶走进来,笑着说:“朱大爷,我听朋友说您这儿没人照顾,想着过来搭把手。” 声音温和,带着盱眙人特有的亲切。没等朱文华反应过来,她已经放下保温桶,熟稔地帮他调整了床头的角度,又转身去卫生间接了温热的水,拧干毛巾递到他手里:“先擦擦脸,精神点。”

那天早上,齐开梅从保温桶里倒出一碗杂粮粥,稠稠的,冒着热气。“医生说您得吃清淡点,这粥是我用小米、燕麦和山药熬的,好消化。” 她坐在床边的椅子上,拿起勺子,轻轻吹了吹,才递到朱文华嘴边。朱文华愣了愣,多久没人这样喂过他吃饭了?记忆里,还是小时候母亲这样照顾过他。他张了张嘴,粥的温度刚刚好,带着谷物的清香,顺着喉咙滑下去,暖了胃,也暖了心里那块冰凉的角落。

从那天起,齐开梅就把 “家” 安在了医院附近。每天清晨,她总是第一个出现在 18 床病房。先帮朱文华洗漱、整理床铺,再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早餐 —— 有时是杂粮粥,有时是蒸蛋羹,偶尔会带一小份拌黄瓜,都是根据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求做的。喂完饭,她会按照医嘱,把药片分好,用温水送服,一边喂药一边念叨:“朱大爷,这药得按时吃,咱们好好调理,早点出院回家。”

白天的时间,齐开梅总陪着朱文华聊天。她知道朱大爷是天泉湖镇人,就聊天泉湖的秋景:“现在天泉湖的芦苇该白了吧?风吹起来,像一片雪似的,可好看了。等您好了,我陪您去湖边走走,看看水鸟,晒晒太阳。” 她还聊自己退休前的工作,聊小区里的趣事,聊孩子们的调皮捣蛋。朱文华一开始话不多,听着听着,也慢慢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起年轻时在天泉湖边种庄稼的日子,说起秋天收稻子时,满田的金黄,风吹过,稻浪翻滚,比现在城里的霓虹灯好看多了。说着说着,他的眼睛亮了起来,脸上也有了笑容,不再是之前那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有一次,朱文华想吃水果,随口提了一句 “好久没吃苹果了”。没想到,下午齐开梅就提着一兜苹果来了,还带着一把水果刀。她坐在床边,把苹果削成薄薄的片,去掉果核,递给他:“医生说苹果能吃,但不能多,一次吃几片就行。” 朱文华拿起一片苹果,咬了一口,脆生生的,带着甜味。他看着齐开梅,眼眶有点发热:“小齐啊,你这真是比我亲闺女还贴心。” 齐开梅笑了笑,继续削着苹果:“朱大爷,您别这么说,我就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您开心,我就高兴。”

二、16 床的暖阳:从沉默到微笑

13 楼的走廊不长,从 18 床走到 16 床,不过十几步的距离,齐开梅却常常在这十几步之间,倾注双倍的耐心。16 床的王茂德,82 岁,因为脑梗塞住院,不仅行动不便,话也少了很多。大多数时候,他只是静静地躺着,目光有些呆板,盯着天花板,半天都不眨一下眼。儿女轮流来照顾,却总说 “老爷子不爱说话,问他啥也不回应”,看着老人沉默的样子,心里又急又疼。

齐开梅第一次走进 16 床病房时,王茂德正侧躺着,背对着门口。她轻轻走过去,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老人。“王大爷,我是齐开梅,来看看您。” 她在床边坐下,声音放得很低,像在跟孩子说话。王

茂德老人没有回头,只是肩膀微微动了一下,像是对这声问候有了一丝反应。齐开梅没有气馁,她轻轻拿起老人搭在床边的手,那双手枯瘦如柴,指关节因为常年劳作而有些变形,掌心还留着老茧的痕迹。“王大爷,我听说您是淮河镇龚庄村的,俺小时候也在乡下住过,知道种地不容易,您年轻时肯定是个能干的庄稼汉。” 她一边说着,一边用指腹轻轻摩挲着老人的手背,像是在安抚一个不安的孩子。

老人依旧沉默,但齐开梅能感觉到,他紧绷的手指似乎放松了一些。从那天起,她每天照料完朱文华,就会立刻转到 16 床。给王茂德喂药时,她会先把药片碾碎,用温水调成糊状,再用小勺舀起,慢慢送到老人嘴边,每喂一口,都要等老人咽下去了,才会接着喂下一口。“王大爷,咱们慢慢吃,不着急,吃完药身体才能好得快。” 她的声音轻柔,像秋日里拂过的轻轻微风。

喂饭时更是细致。考虑到老人脑梗塞后吞咽功能不好,齐开梅每天都会从家里带来煮得软烂的蔬菜粥、鱼肉泥,每一口都要吹到温热才喂给老人。有一次,老人不小心把粥洒在了衣服上,齐开梅赶紧拿出干净的毛巾,小心翼翼地帮他擦拭,嘴里还念叨着:“没事没事,咱们慢慢吃,不脏不脏。” 老人看着她忙碌的身影,眼神里似乎多了一丝往日没有的光彩,虽然依旧没说话,却轻轻点了点头。

齐开梅知道,王茂德老人心里是明白的,只是疾病让他难以表达。于是,她每天都会给老人讲些乡下的趣事:“王大爷,现在淮河岸边的芦苇该抽穗了吧?俺记得小时候,一到秋天,芦苇荡里全是白茫茫的,风吹起来哗啦啦响,可好听了。等您好了,咱们去河边走走,说不定还能看到水鸟呢。” 她还会哼些简单的乡间小调,虽然调子不那么精准,却带着满满的诚意。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有一天,齐开梅像往常一样给王茂德削苹果,她知道老人喜欢吃苹果,每次都会特意挑熟透了的,削好皮后切成小块,用牙签扎着喂给老人。当她把一小块苹果递到老人嘴边时,老人突然微微张开嘴,含住了牙签,吞咽下去后,竟然对着齐开梅露出了一个浅浅的笑容。

那个笑容很淡,像是水面上泛起的一丝涟漪,却让齐开梅瞬间红了眼眶。她赶紧握住老人的手,声音有些哽咽:“王大爷,您笑了!您终于笑了!” 老人看着她,又轻轻点了点头,虽然依旧没说话,但那笑容却像一缕暖阳,驱散了病房里的沉闷。站在一旁的护士看到这一幕,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眶也红了:“齐大姐,真是太谢谢您了!老人生病这么久,这还是第一次笑,您真比做儿女的还用心!”

9 月 19 日上午,摄影者丁立高拿着相机走进 16 床病房,想要记录下齐开梅照料老人的场景。当他说明来意后,齐开梅正握着王茂德的手,给老人讲着天泉湖的秋景。或许是感受到了这份温暖的氛围,或许是听懂了 “记录美好” 的意思,王茂德老人看着镜头,又一次露出了笑容。这次的笑容比之前更明显些,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像秋日里晒透了阳光的菊花,带着岁月沉淀后的平和与喜悦。丁立高赶紧按下快门,将这一瞬间定格 —— 秋阳透过窗户洒在老人脸上,齐开梅坐在床边,嘴角带着温柔的笑意,整个画面暖得像一幅会发光的画。

三、走廊里的身影:平凡中的伟大

从 18 床到 16 床,十几步的走廊,齐开梅每天要走无数遍。清晨天不亮,她就要从天鹅湖的家里出发,提着给两位老人准备的早餐,匆匆赶往医院;中午趁着两位老人午休,她又要赶回家,为下午的照料准备食材;傍晚,等两位老人都睡熟了,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往往到家时,天已经黑了。

有人问她:“齐大姐,你又不是他们的亲人,这么辛苦图啥呀?” 齐开梅总是笑着说:“图啥?就图看到老人们开心,看到他们身体能好起来。人老了,生病的时候最孤单,能帮一把是一把,这不算啥大事。”

其实,齐开梅自己也不年轻了,退休前在工厂上班,落下了不少小毛病,长时间照顾老人,腰酸背痛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她因为连续几天熬夜照料两位老人,早上起来时头晕得厉害,差点摔倒。但她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又提着早餐出了门。“老人们还等着我呢,不能让他们失望。”她心里想着,脚步却依旧坚定。

在盱眙县中医院 13 楼的走廊里,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家属早就熟悉了齐开梅的身影。护士小张说:“齐大姐真是个好人,每天看到她来回奔波,照顾两位素不相识的老人,我们都特别感动。有时候我们想帮她搭把手,她总说‘不用不用,我能行’,真是太让人佩服了。”

朱文华的亲戚从外地赶来看望老人,看到齐开梅忙前忙后的样子,拉着她的手泣不成声:“齐阿姨,谢谢您这么照顾老人家,我们没在身边,真是太惭愧了,您就是我们的大恩人!” 齐开梅赶紧安慰她:“姑娘,别这么说,谁都有老的时候,谁都有需要帮忙的时候,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四、重阳将至:温情传递暖人心

随着重阳节的临近,盱眙的秋意更浓了。天泉湖的芦苇荡泛起了白茫茫的一片,淮河岸边的银杏叶也开始泛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齐开梅依旧每天穿梭在 18 床和 16 床之间,只是她准备的东西里,多了些重阳的气息 —— 给朱文华带的杂粮粥里,加了些软糯的栗子;给王茂德准备的水果里,多了几颗香甜的柿子。“重阳节要吃栗子、吃柿子,寓意好,也希望老人们能健健康康的。” 她笑着说。

朱文华的精神越来越好,已经能自己坐起来和齐开梅聊天了,他常常说:“小齐啊,等我出院了,一定要请你到家里吃饭,让你尝尝我们天泉湖银鱼,那可是咱们这儿的特产。” 王茂德虽然还是话不多,但每次看到齐开梅走进病房,都会主动伸出手,眼神里满是期待,偶尔还会发出 “嗯嗯” 的声音,像是在和齐开梅打招呼。

9 月 19 日那天,当丁立岭和丁立高两位摄影者分别在 18 床和 16 床记录下齐开梅的善举时,整个病房都充满了温暖的气息。朱文华对着镜头,滔滔不绝地夸奖着齐开梅:“小齐是个大好人啊,照顾我比亲人还亲,给我喂饭、喂药、洗衣服,啥都干,没有她,我这病都好得没这么快!” 而王茂德老人,虽然说不出话,却用一个灿烂的笑容,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感激。

齐开梅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说:“重阳节是敬老的日子,老人们为家里、为社会操劳了一辈子,现在老了,就该被好好照顾。我做这些,只是想让他们在生病的时候,能少些孤单,多些温暖。”

秋阳依旧洒在 13 楼的走廊里,齐开梅的身影依旧在 18 床和 16 床之间穿梭。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照料,诠释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真谛。在这个重阳将至的秋日里,她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病房,也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田。而这份温暖,也像一颗种子,在盱眙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敬老爱老的力量,也让这个秋天,变得格外温暖。(杨泽群 丁立高

责任编辑:杨泽群 丁立高

最火资讯

首页 | 发现 | 商业 | 生活 | 文化 | 书画 | 公益 | 阅读 | 教育 | 科技

Copyright © 2018-2028 江苏源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18053781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39号

Powered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