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抒写七千年河姆渡文化,礼赞姚江共富新时代,在河姆渡文化发源地——余姚市河姆渡镇的东澄村,隆重举行余姚市"河姆液杯"主题征文大赛颁奖仪式,让千年酒香浸润文学芳华,河姆渡杨梅与杨梅蒸馏酒河姆液文化为主题的征文大赛收官。征文大赛由余姚市社科联、余姚市政府地方志编纂室、余姚市河姆渡镇政府、余姚市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主办,余姚市姚江文化研究会、余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浙江河姆渡杨梅产业发展公司承办, 不仅是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表彰,更是一次地域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创新对话。
河姆渡文化的文脉赓续,从征文到颁奖呈现文化闭环。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大赛共收到来自余姚、慈溪、宁波、绍兴、杭州、以及河南、湖南、安徽、江西、上海等各地的参赛作品150多篇,涵盖民间故事、散文随笔、文史研究等多种体裁。经过严格的两轮评审,《喜见杨梅酿美酒》《谢阁老杨梅酒换珍珠的故事》等20篇作品脱颖而出,获奖作者年龄最大为80多岁、最小为20岁。这些作品以独特的文学视角,将河姆渡文化与"河姆液"杨梅酒与余姚商帮文化、余姚杨梅历史风物、乡村共富进行深度融合,既有《杨梅红时思念如酒》的浪漫抒怀,也不乏《以果代粮匠心筑梦》的现实写照。
在颁奖现场,褚纳新的《谢阁老杨梅酒换珍珠的故事》和颜文祥的《喜见杨梅酿美酒》荣获一等奖,由余姚市河姆渡镇党委书记方勇、中共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编纂室)主任周斌等为获一等奖作者颁奖。赵建荣的《杨梅涅槃》、陈丽的《杨梅红时思念如酒》、王富春的《河姆液传奇:余姚商帮与河姆液杨梅酒的千古绝恋》和郑汉良的《七千年梅香》及朱祖益的《中国杨梅红 浙江河姆液》,五人荣获二等奖,三等奖8名和入围奖5名。
产文融合,河姆渡文化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作为活动承办方,浙江河姆液杨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尧华致辞中表示:"每滴'河姆液'都沉淀着河姆渡先民的智慧,这次征文让非遗技艺获得了文学重生。"在活动现场,有关市级部门领导和获奖人员参观河姆液酒厂、酒窖,深入生产车间,实地观摩“余姚创造”杨梅蒸馏酒的独特工艺技艺,包括"1635∞"创新工艺中的6小时锁鲜、3个月陶缸发酵及5道蒸馏提纯等核心工序。承办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程家馨、张琪详细讲解了从原料清洗、打浆发酵到蒸馏陈酿的全流程,重点介绍了河姆液对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坚持品质把控的匠心精神。参观过程中,获奖作者们对酒厂将河姆渡文化底蕴与余姚市杨梅特色产业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寄期企业继续深耕工艺研发,推动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河姆渡镇领导特别指出:"'企业搭台、文化唱戏'的模式,成功打造了地域文化IP开发的新范式。主办单位之一余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施建波提出:实现从文字到多媒介的价值转化。余姚市政协原副主席干凤苗、余姚市姚江文化研究会会长凤翔向浙江河姆液杨梅产业发展公司颁发余姚市姚江文化研究会研习传播基地授牌。
薪火相传,构建文化生态新格局。这场历时半年的文学赛事, 颁奖典礼通过"颁奖+参观体验+文化传播"的多维呈现,后续的作品转化更将延伸活动影响力。正如主持人程家馨所言:"当琥珀色的酒液映照墨香,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文字的胜利,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站在河姆渡遗址与现代农业的交汇点,"河姆液"杯征文大赛以其独特的"文化+产业"模式,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这场跨越古今的对话证明:千年酒香从未消散,它正以文学与产业互动为载体,谱写新时代的文艺传奇。
作者:毛凤君 程家馨 陈霞
摄影:张琪
编辑:毛凤君
审核:杨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