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海平的洮砚作品《江清月近人》入围2022年全国文房四宝用品制作砚雕技能竞赛决赛。
《江清月近人》——李海平
作者简介
李海平,艺名:拼子,男,汉族,1977年生于洮砚之乡,今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制砚世家,师从制砚名家李茂棣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传承人。现为中华传统工艺名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洮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甘肃李氏洮砚文化商贸公司经理。擅长雕刻古今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省市工艺品大赛中获奖。2008年作品名作“5·12汶川地震纪念砚”被中央档案馆永久收藏。2010年“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纪念5.12汶川地震俩周年姊妹砚”无偿捐赠四川省委省政府由四川省博物院永久收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洮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海平
(李海平先生在制作)
千年遗石一池墨香
据介绍,“洮砚”——全称洮河绿石砚,产于甘肃省卓尼县喇嘛崖,与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及山西澄泥砚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 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
制作洮砚的洮石有数种,一是鸭头绿,也称“绿漪石”,色泽绿,有水波状纹路,石质坚细,莹润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绿色纹路中夹杂黄色痕迹者,则更名贵。二是鹦鹉绿,色泽深绿,石质细润,其中带有深色“湔墨点”的尤其惹人喜爱。三是柳叶青,色绿而又带有朱砂点,石质坚硬。四是淡绿色洮石,具有渗水缓慢的特点。
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苏轼在《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中赞道:“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郡洮岷,至中国。弃予剑,参笔墨。岁丙寅,斗南北。归予者,黄鲁直。”
北宋杰出书画家、“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极为喜爱洮砚,每得一方名砚,“或抱眠,或耀书惟”,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他以名砚为题所作《研山铭》在当代被高价收藏。
南宋丞相、民族英雄文天祥,生前曾用过一方袖珍洮砚,长宽各三寸,底部圆而突起,砚池浅凹,形似蝉腹,边面刻有谢翱的题记及砚铭,叙及文天祥得砚经过。谢翱曾在文天祥麾下做过咨议参军,参加过文天祥指挥的抗元战争,记述可信。铭文为:“洮河石,碧天血,千年不死苌宏骨。”堪称惊句!
20世纪90年代,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洮砚题诗曰:“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故人万里意殷勤,胜我荒斋九年蓄。西北东南辟砚田,精工方欲夺前贤。看教墨海翻澜处,喷薄风雷震大千。”
家族传承 情怀入砚
李海平出生于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制砚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制砚人,在他的记忆中,家里永远充斥着叮叮当当的敲锤声和滋滋啦啦的拉锯声,李海平打趣说,这种声音可以说是他童年时期的“梦魇”。 “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兄弟就开始帮着父母干活了,别人家的孩子一放学就跑出去玩,或者在家写作业,我们一进家门就要拉锯。”李海平说,那时候没有切割机器,出坯工作完全由人工完成,一根钢锯条长30公分,一方砚台厚10公分,来回拉动的范围就只有几公分,拉起来非常费时费力,一个坯子往往要一个礼拜才能锯成型。“拉锯的时候一不小心,锯条就崩断了,一断就要挨骂。所以,有时候睡觉的时候在梦里都会梦见拉锯的声音。只要放学一回家看到案上放着新买来的石料,就知道这几天没有好果子吃了。” 童年“痛苦”的经历,并没有影响李海平对洮砚的热爱,初中毕业后,他就走上了祖父和父亲的老路,制砚谋生。
李海平说,洮砚的雕刻步骤虽然简单,却大有乾坤。第一步是选材,眼光高的人选的材料好一些,能看出石料自然的纹理,眼光低的人只能选到中下品。第二步是创作构思,在动刀之前先要依据石料的形状进行创作前的构思,通过对石料的仔细揣摩,反复推敲,设计好图案,做到胸有成竹。第三步是“下大体”及底稿白描,运用雕刻工具将原始坯料多余的块面切除,把大概的模样雕刻出来,把图案以外的部分去除。第四步就是具体的雕琢,将坯料认真细心地精雕细刻。第五步是打磨保养,先用砂布细致地打磨,然后涂抹上植物油或者蜡,使砚台焕发出自然明快的光泽。
以砚为镜 打磨人生
李海平说,制砚应该讲究一种“天然性”,要从石头里“找艺术”,而不应该刻意“做艺术”。” 洮砚的制作走过一段不寻常的弯路,那时候的一些制砚匠人从外地学了镂空雕法,只学其表不明其意,故意追求奇淫巧技,把一方厚砚台做几层镂空雕刻,刻坏了取下来再粘上去,糟蹋了不少好材料,反而把艺术本身的趣味弄没了。”为了提高自己的制砚水平,李海平不仅经常向名师大家请教制砚手艺,同时也不断地在文化、历史等方面充电,在艺术创作方面,从头学起绘画、雕塑、书法等方面的基本功。 2011年,李海平参加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苏州举办的“国家级培训雕刻(砚)高级研修班”,学习期间得到了国家级高等艺术学府教授们的教导,逐渐成长为一名具备专业技术有素养、文化知识有涵养、传承砚艺有艺德的雕刻师。
李海平说:“砚无只语,洮代其言。”一方砚台,印证的是一份不曾忘怀的初心。为了让宝贵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永不消逝,李海平成立了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和卓尼洮砚李海平传习所,在实践中不断地对后辈进行指点,将这一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除了带徒弟,我们还定期在学校传播洮砚的文化、理论知识。每一年的6·13非遗宣传日,我们都会发放宣传册,讲洮砚的历史,并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洮砚的制作过程,给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颗洮砚的‘种子’。”
2022年全国文房四宝用品制作砚雕技能竞赛决赛入围选手(甘肃赛区:李海平作品)作品欣赏(据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消息)
洮砚以产于我国西北部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而得名,其砚材主要产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境内的喇嘛崖、水泉崖、纳儿、卡日山、扎甘崖等山崖上,全称为“洮河绿石砚”。
洮河石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质坚而细,温润如玉。洮砚石色以青绿为主,尤以“黄膘带绿波”为贵。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
(李海平先生的作品)
(编辑/报道:“风华正茂”)2022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