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姥姥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她裹着一双小脚,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就像滑稽演员表演一样。那个时代的人以小脚为美,姥姥也许是那个时代的美人吧。
姥姥一辈子没生育过子女,乡下人叫孤了杆子(土语,无子女的人),母亲是她的养女。受封建三从四德的影响,姥姥对姥爷百依百顺,辛苦劳作而不能享受。
在我记忆中,小时候姥姥对哥哥比较怜爱,却不怎么喜欢我。可能是因为我长得丑,又特别能吃饭,不讨姥姥欢心。小时候的事没有什么印象,但我懂事后在情感上隐隐约约对姥姥还有点依依不舍,对她有着某种难言的眷念和哀思,仿佛常有悲怜萦绕心中。
二
听妈妈讲姥爷是个读书人,不谙农事,一切农活全是姥姥的事。
妈妈大了,就和姥姥一起风里来雨里去,把庄稼地里的活打理得井然有序。姥姥家的耕地在母猪河岸边,是上等好地,旱涝保收,再有母女二人的辛苦劳作,年年都丰收。刚解放的时候,由于超量完成公粮任务,姥爷被区上评为劳动模范,到处开会大谈特讲种地的丰收经验。其实他啥也不会干,啥活也没干,劳模会上讲得比谁都能。每次听妈妈讲这些,我都忍不住要笑起来。
姥姥不认识字,但她机智、善良、勇敢。母亲跟着姥姥赶着毛驴到崮头集卖菜,过独木桥时,有个年轻妇女不小心脚踏空坠入河中,桥上人都吓傻了。姥姥没有慌乱,转过身来将驮着菜的毛驴推到水里。毛驴顺水而下,落水的妇女抓住了驴疆绳,驴将她带到了下游的浅滩,那妇女得救了。
姥姥临危不惧,急中生智的行为,让在场的人刮目相看。从此她的名声越传越远,在崮头集上,四里八村找她买菜的人越来越多。
还有一次,卖菜的姥姥发现了一个哭着找妈妈的小女孩。姥姥让女孩不要乱走乱找,就在她的菜摊边等她的妈妈来找,并且让我妈妈陪那小女孩一起玩。
姥姥买来火烧给她俩吃。散集了,人差不多走光了,小女孩的妈妈还是没有出现,小女孩哭喊着要找妈妈。姥姥说:“再等一等,妈妈肯定会来的。”太阳落山了,天空也渐渐暗下来,黑夜里的灯光像萤火虫一闪一闪地,映得让人焦急发慌。姥姥安慰小女孩说:“不要哭,妈妈可能沿着回家的路找你去了,妈妈一定还会回来的。”姥姥刚说完,就听到远处隐隐约约传来妇女的喊叫声,侧耳细听好像是叫小女孩子的名字。叫声越来越近,小女孩高兴地喊“妈妈!我在这里!”接着,她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小女孩的妈妈握着姥姥的手千恩万谢,抹着眼泪说:“您真是大好人,是我姑娘的救命恩人,是您救了我的全家!”
分别时姥姥又送给那小姑娘两个火烧。那天晚上姥姥和母亲很晚才回到家。
好人有好报, 姥姥家的菜园开得越来越红火,每年都有可观的经济收入。 可是姥爷最喜欢的事是赌钱,在赌场输多赢少,有一天竞输掉自家一头毛驴。姥姥既心疼又着慌,没有毛驴这么多活怎么干啊!她默默承受着,不敢多言。赢驴的赌客到了,姥姥流着眼泪向人家说好话,希望人家把驴留下来,可以用钱补齐。屋外姥姥好说歹说人家才同意把驴留下来,屋里喝醉了的姥爷正倒在炕上呼呼大睡。姥姥默默地瞅了一眼,叹了一声“唉!……”带上农具向菜园走去。
姥爷是个书呆子,又馋又懒,最喜欢的事是唱戏。到了冬天,姥爷便开始组班排戏,有时排戏到深夜,姥姥为排戏的人提供茶水米粥,有时也提供饭食。从冬月一直忙活到正月十五,一冬天下来既贴上不少茶米,又搭上劳动和时光。
俗话说,编席子的睡土炕,卖盐的喝淡汤,卖菜的吃白菜帮。确实就是这样,好菜卖掉换钱,剩下的碎菜乱叶舍不得扔,姥姥和妈妈只能吃半粮半菜的豆沫团子。姥姥说,好东西是给男人吃的,女人就应该以菜为粮。
三
有位哲学家说过:事物的矛盾在不同时间不同历史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姥爷以赌钱为乐,家里的土地被他输得只剩下几亩养命的薄地。按说这是件糟心事,谁知塞翁失马,划成分时竟然划为贫农。姥姥心里很高兴,居然从败家的阴影里走出来,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我哥哥从小到大一直住在姥姥家,他小时候没吃过苦,没挨过打,更没挨过饿。哥哥习惯了姥姥的疼爱,生存的目标就是守着姥姥享福,入学三年就辍学了,他以为有姥姥疼爱比什么都好。如果哥哥不辍学,好好读书,他的人生或许还有更多的可能。我长得丑陋,不讨姥姥喜欢,现在想来仿佛是件好事,不然农村打牛腚的人(庄稼人)中肯定还会多一个我。
时光荏苒,转瞬间姥姥已逝去近五十春秋。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勇敢、机智、善良、勤劳让我难以忘怀;但姥姥的人生是悲凄的,因而我每每追思她老人家的一生,都有一种难言的心疼。
我的姥姥,她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却不是平庸的人。
作者简介:王国全,职业画家,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先后受教于潘崮、马寒松、高军法、傅二石先生。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名人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楹联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王国全画集》、《王国全中国画作品集》等作品,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和获奖。(王国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