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的革命:李生贵的青椒升级路
1979年,“填饱肚子”是每一位农民追求的梦想。20岁的李生贵为了“填饱肚子”,承包了5亩土地,在村里种下了全县第一片青椒。收获时,村民围着新奇作物发愁:“这东西该怎么吃?” 谁曾想,这片绿意将改写一县命运。

李生贵在大棚里种植青椒
来源:公众号今日长子
第一年种植的青椒丰收了,李生贵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980年,他开始大面积种植青椒。为了寻找销路,他驾着满载青椒的拖拉机驶向河南省郑州市。车轮碾过太行山蜿蜒土路,也碾碎了封闭的农耕宿命。一车青椒在郑州市场两小时内售罄,8000元现金落入怀中——这相当于当时村民130年的收入。回乡后,他在自家的院子里免费办起了青椒种植培训班,“一户带四户,四户带全村,全村带全县”的星火迅速燎原,席卷整个长子县。短短几年时间,长子县青椒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年产3亿公斤,成为北方最大青椒生产基地。“长子大青椒”更是以其个大肉厚、色泽鲜艳、耐藏易运的特点受到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1998年,长子县被命名为“中国青椒之乡”。“中国青椒之乡”的招牌不能丢,青椒种植的经济效益不能丢!李生贵顾不得耳边的抱怨和病害带来的亏损,他把思路转向了当时在山东、河南等地流行的大棚种植。

李生贵建设“生贵式移动大棚”
来源:丹朱先锋号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生贵和多名长子的蔬菜种植能手去山东、到河南,学习人家的大棚种植经验。技术学回来了,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钢管制棚成本高,当地百姓不接受。李生贵一咬牙,钻进工棚反复试验。2002年,他以钢丝替代钢管,研发出成本仅为钢管大棚五分之一的“生贵式移动大棚”,五年后获国家专利。这项发明如同及时雨,让濒临消亡的“青椒之乡”重焕生机。来源:丹朱先锋号
同年,他在家乡大李村创建生贵大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1000余亩大棚辐射形成“千人千亩大棚村”的盛景。园区推行“五统一”标准,开创“棚地产”模式——企业集中流转土地建设大棚,农户承包生产,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回本”。这一模式带动全县发展大棚蔬菜2.65万亩,累计增收超10亿元,技术更推广至全国15个省市。
接力者的突破:李强与智能大棚时代
2014年,小蚯蚓大棚园区在长子县草坊村成立。李生贵的儿子李强,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他带着村民搞起“绿色种植+统一销售”,引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生物防治减少农药,让青椒通过绿色认证,还建起冷库延长保鲜期。“以前菜农各自为战,收购商压价厉害。现在合作社统一对接超市,青椒从地头直接进冷链车,每斤多卖0.3元,100多户社员年均增收3万元。”李强说:“父亲那辈‘会种地’,我们这辈要‘种好地、卖好价’!”

农户正在采摘青椒
怎样“种好地、卖好价”?一场“土壤革命”悄然展开:秸秆、鸡粪不再是废料,经有机生产线发酵后成了有机肥;蚯蚓在腐殖土里翻腾,排出的粪肥让板结的土地重新松软——“以虫养土,以土育椒”的循环链,让青椒亩产提升15%,还拿到了绿色认证。2016年,丹西龙鑫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西寺头村落地。李强推开棚门,热浪裹挟青椒清香扑面而来——这里已实现“前茬青椒后茬西葫芦”的全年轮作,土地利用率翻倍提升。

丹西龙鑫现代农业产业园
“原先简易棚亩产4000斤,如今高标准大棚突破1.2万斤!”李强说道,水肥一体化设备自动开启,棚顶棉被缓缓卷起。园区200多座大棚全部接入智能物联网系统,浇水、施肥、控温尽在指尖。变革不止于技术:2022年,园区西葫芦和甜椒通过“圳品”认证,直供深圳高端市场;在长子县2.6亿元产业奖补资金支持下,他的团队带动周边150余名农户增收,贫困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父亲那辈靠力气,我们这代靠技术,更要靠‘抱团’。”李强创新推出“土地入股+物业化分工”模式:农户把土地交给园区统一管理,男工负责大棚的日常维护;女工参与分拣包装,贫困户年均增收2万元。村民王大娘笑着说:“以前自己种地愁销路,现在在园区打工,年底还有分红,日子踏实得很!”
新农人的接力:李家奇线上“云”助力


李家奇正在直播带货
来源: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因为从小受爷爷和父亲的熏陶,对家乡的蔬菜是有感情的,所以想通过自己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长子的青椒,还有长子农田新变化。”李家奇毕业后,他没有留在城市找工作,反而回村“改造”爷爷和父亲留下的大棚。“爷爷种地靠‘看天’,父亲靠‘经验’,我想试试靠‘电商’。”来源: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之后李家奇在抖音上开了“长子县生贵蔬菜臻选阁”的账号,带着网友逛大棚、摘青椒,同时还开通了线上直播带货,申请了“长子蔬菜”地理标志,设计了礼盒包装。
从“土棚”到“智能棚”,从“会种地”到“种好地、卖好价”,从大李村的技术破冰、草坊村的生态革命到西寺头村的智能跃迁,三代椒农的接力,以三代园区勾勒出长子青椒产业的升级轨迹,不仅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更让“长子青椒”从田间地头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三代人在大棚里采摘青椒
来源: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2025年春节,79岁的李生贵进入孙子的“长子青椒”抖音直播间,看着直播间在线人数的不停增加,后台订单量在屏幕上实时跳动。来源: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老人听着直播间主播的介绍,想起了四十多年前他在郑州市售卖青椒的场景。
窗外,冷链车正装载出口外省的“致富椒”,车身上“长子大青椒”的标识在晨光中鲜亮如血。

来源:网络
从李生贵手绘的大棚草图到物联网系统的数据流,从李强指间培育的种苗到直播间里的订单——三代人的光阴在这片土地上交织成网。如今长子县70%农户靠种菜致富,蔬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四成以上,那些曾被问“青椒何味”的土地,终成哺育万千人家的“米粮川”。
一根青椒的旅程,始于填饱肚子的渴望,最终抵达的,是让太行山与世界共享的丰饶。(田尚巧 程子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