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于立学,男,汉族,辽宁鞍山人,199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陈钰铭水墨家园工作室画家,中国水墨画院专职画家,辽宁省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目前供职于东北大学。
《云南,贵州写生》
笔墨绘滇黔
——于立学写生笔下的西南灵韵
当画笔触碰到滇黔大地的肌理,便晕染出一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视觉盛宴。于老师的云南,贵州写生之旅,循着西南的山水脉络,将浪巴铺土林的苍凉、仙人洞村的灵动、碧色寨的复古、普者黑的诗意,以及黔西南万峰林、梯田与民族风情尽数纳入画纸,每一笔都是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礼赞。
《云南,贵州写生》
浪巴铺土林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千奇百怪的土柱拔地而起,在光影的雕琢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赭色与褐色。他的画笔捕捉到了土林的苍劲与雄浑,沟壑间的纹路仿佛诉说着千万年的风沙故事,让静态的画面透出岁月流淌的厚重感。
《云南,贵州写生》
仙人洞村依偎在普者黑的山水间,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分布在荷塘旁,村民撑着小船穿梭在荷叶间,桨声荡开粼粼波光。写生作品中,村舍的轮廓温柔柔和,荷塘的绿意鲜活欲滴,就连空气中的湿润气息仿佛都透过色彩弥漫开来,尽显村落的静谧与灵动。
《云南,贵州写生》
碧色寨作为滇越铁路上的百年站点,留存着浓郁的法式风情。黄墙红瓦的老建筑爬满青藤,锈迹斑斑的铁轨延伸向远方,偶尔有复古的信号灯点缀其间。画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建筑的线条,暖色调的运用还原了旧时光的温度,让观者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火车鸣笛驶过的声响。
《云南,贵州写生》
普者黑的景致随季节流转,春日嫩荷初绽,夏日荷海无边,秋日荷叶染金。写生作品里,或粉或白的荷花点缀在翠绿的荷叶间,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与远山,笔触轻快灵动,将普者黑的诗意与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云南,贵州写生》
“万峰林花韵”聚焦滇黔的喀斯特峰林,一座座孤峰拔地而起,形态各异,山间野花肆意绽放,红的、黄的、紫的,在绿意的映衬下格外鲜艳。画家用奔放的色彩描绘花海,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峰林轮廓,让峰林的巍峨与花草的娇俏形成鲜明对比,尽显自然生机。
《云南,贵州写生》
“罗平春早”则定格了罗平春天的绚烂。每年初春,百万亩油菜花田铺满大地,金黄一片,与远处的喀斯特峰林相映成趣,春风拂过,花浪翻滚,宛如金色的海洋。写生作品中,大面积的黄色充满视觉冲击力,笔触间满是春日的活力,将罗平春天的热烈与明媚尽数呈现。
《云南,贵州写生》
罗平螺蛳梯田,是当地村民世代耕耘的智慧结晶。螺蛳梯田因形似螺蛳壳而得名,层层叠叠的田垄盘旋而上,线条曲折优美。
《云南,贵州写生》
元阳梯田则更为壮阔,从山脚到山顶,梯田绵延不绝,不同季节的田水折射出不同的光影,或清澈如镜,或波光粼粼。画家的画笔细致描摹田垄的曲线,用不同的蓝色与绿色表现田水的质感,既展现了梯田的壮观,也暗含着对农耕文明的敬意。
《云南,贵州写生》
《云南,贵州写生》
写生途中,苗族与布依族村民的身影也成为画中的鲜活元素。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于老师捕捉到村民们质朴的笑容与生动的姿态,让人文气息与自然景致在画中交融,赋予作品更深厚的情感与温度。
《云南,贵州写生》
《云南,贵州写生》
《云南,贵州写生》
《云南,贵州写生》
《云南,贵州写生》
《云南,贵州写生》
《云南,贵州写生》
《云南,贵州写生》
于老师的写生创作,始终以“实景为基、情感为魂”为核心特点。他摒弃对景物的机械复刻,注重捕捉光线变化下的瞬间质感,无论是山石的肌理还是草木的灵动,都以简练笔触勾勒形神,让画面既保留自然本真,又蕴含主观审美思考,做到“写其形、传其韵”。
从艺术风格来看,他的写生兼具“写实功底”与“写意精神”。他既让观者清晰感知景物特质,又能透过笔墨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其畗于个性艺术面貌。
总之,于老师的滇黔写生以画笔为媒,完成自然与人文的双向奔赴。其作品融合写实与写意,以灵动的笔触勾勒山川骨骼,以丰富的色墨渲染风物气息——土林、荷塘、梯田、花海皆跃然纸上。他更深入土地肌理,通过民族纹样、百年车站、田间笑颜等细节,注解“人间烟火与天地壮阔共生”。这场写生不仅是地理行走,更是文化扎根,将滇黔灵性转化为可视、可感、可共鸣的视觉诗篇,揭示天地大美终归于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